行业新闻
西泠2024秋拍 华藏宝相 · 历代佛教艺术精品一览jbo竞博
此件经幢原先藏于顺天府(即当时清政府的首都北平)张相公庙之中,其被多方著名金石专家和各大金石碑贴研究机构收藏著录研究。
端方在晚清的收藏界以霸著称,金石拓本必以得原石为快,他本人在《藏石记》中就曾说“金石之新出者,争以归余;其旧藏于世家右族,余亦次第收罗得之。”
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官湖广、两江、闽浙、直隶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江南图书馆。工书法,收藏彝器瑰物颇丰。
此件拍品的注录之一便是出自于其最著名的《陶斋藏石记》中。在端方撰的《陶斋藏石记卷四十二》页五、页六中,明确记载了此次拍品“艾宏建经幢”的全部内容。这也能侧面佐证了此经幢之前由端方收藏。
端方旧藏、吴式芬等著录 曾于北平顺天府张相公庙中 金大定二十四年·艾宏建经幢
7.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编,《戚叔玉捐赠历代石刻文字拓本目录》,2006年,页309。
8.洪金富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辽金石刻拓本目录》,2012年,页102。
9.东洋文库编,《东洋文库所藏中国石刻拓本目录》,平成19年3月,页49。
《陶斋藏石记》成书时端方51岁,四十四卷共计628件碑刻,年代自汉至元,范围广于全国各地,种类形式盛广。其中唐代碑刻为最达到285块,南北朝次之186块,其余汉46块,魏晋11,隋15,五代宋26,金30,元11,明17。
以此,端方被推为以私家藏石著录碑文第一人。著有: 《藏石记》、《陶斋吉金录》、《陶斋吉金续录》、《陶斋古玉图》、《泰西各国金币拓本》等。
经拍品实物新拓片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老拓片影像资料的细节对比,无论字口大小,笔画力度,石刻凿痕,还是残损磕碰处都一模一样。应是老拓片的原版无疑。
经多方考证,与陈介祺同为封泥最早研究者的金石大家吴式芬、刘墉门生,长于金石文字之学的叶志诜、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鼻祖的缪荃孙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详细记录了这件经幢的内容。
曾任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史馆馆员的刘体信,字述之后改名声木,其撰的《续补寰宇访碑录卷二十二》页四中也有记载。
而在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编《戚叔玉捐赠历代石刻文字拓本目录》2006年,页309中明确记载了清拓艾宏建顶幢一张。
同时,在近现代研究金石古籍的重要学术机构中,也有着这件经幢拓片内容的身影。
台湾编撰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辽金石刻拓本目录》。日本编撰的《东洋文库所藏中国石刻拓本目录》。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石刻拓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藏中国古代石刻拓本著录辑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读书馆·碑帖箐华。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料库·琳秘籍琅。
这件经幢,传承有序,自清中期开始便有着诸多著录出版,并由金石大家端方收藏。
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在金代时期宗教艺术的发展与变革,当时社会的人伦关系,语言的构架,甚至是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百态。同时也承载着历代金石大家的心血与研究。是一件很“沉重”的,值得我们继续延续和传承下去的重要拍品。
识文:赵州谂和尚,僧问乍入丛林请师示路头,州云你吃粥了也未,僧云吃了,州云洗钵盂去,僧醒悟。白云端襌师颂之。梅花落毒杏花披,未免春风着出褫。一氧不言含有象,灵何处谢无私。
平石如砥为历史上著名的以自知时至用书偈别弟子的东岩净日和尚(1221~ 1308)之嗣法弟子。平石如砥有《平石如砥襌师语录》(文栖等编)存世。又名《天童平石和尚录》,收录庆元路保圣襌寺语录、定水襌寺语录、天童襌寺语录真赞、偈颂、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七套其《语录》中还收录了东林忍侍者、巨藏主等宋代日本高僧语录。
平石如砥[元],嗣法于东岩曰。至大元年(1308)东岩示寂jbo竞博,师请袁文清公铭塔。大德三年(1299)住元保圣寺。皇庆二年(1313)赴定水。天二年(1329)十二月初一主席天童。连任十又三载。品德至善,任人惟贤,奖掖后进,为诸方推崇。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jbo竞博、“娑河”等,意为“堪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另一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堪能忍受劳累,难说能说,难化能化,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供奉娑婆三圣,具有聚福、灭罪、增慧、长寿、富贵、赐子的好处,还能种下成佛的因,若是修行者,能一心向佛即可当下成就无上菩提果。
五台山是中国的佛门胜地,在此画的文字中有一段文字“平阳府临汾县表”能推断出此画之前供奉于中国的陕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天池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时即已出现了包括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在内的第一批佛教寺院,这与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兴建的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属同一时期。
乾隆四十二年《五台县志》关于五台乡村一文中记载:“出北门(指当时县治北门)里许为古城村,相传为台州故址。” “出西关二里,为西庄村,又五里过走马岭则高家庄、三角、南屏等村,西山下有天池寺,旧天池都,凡此数村,或在平原,或负山郭。皆环城而居处四乡。”
古城村,元代时台州州府所在地。在元代及清乾隆年间,天池寺均属于“环城而居”。在那个主要靠脚走路的年代,天池寺到州府或县治均可在一天内到达。很巧的是,在山西省有一座极具盛名的大院,叫做王家大院。与本画的供奉人的姓氏是一致的。
帕拉王朝统治时期是印度东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个时期形成了孟加拉国语和孟加拉国语民族。
在帕拉王朝统治时期,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也得到一定发展。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于1038年应邀赴西藏传播佛教文化,为西藏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殊菩萨又称妙吉祥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信仰当中,认为常修持文殊菩萨,可增长智慧。文殊菩萨左手捻莲枝,莲花于左肩侧盛开,上有经书,象征无上智慧,右手高举宝剑,象征斩断烦恼。
菩萨面庞方正,双眉高挑,鼻梁细窄高耸,五官密集,为典型的帕拉时期造像样式。头戴五叶宝冠,缯带飘于耳侧,圆形耳铛垂肩。肩膀宽阔,上身袒露,腰部纤细,结全迦趺坐于莲台之上jbo竞博。身体右倾,右手举剑于头顶,磅礴有力。左手于胸前竖握一经书,通体装饰简洁,身姿优美。造型比例和谐。
此件最为具有特色的是其莲瓣,方正典雅,上下一一向对。材质为合金铜质地,铜质细腻,铜色明亮。身材秀美,肩膀宽阔有力。帕拉造像以俊秀柔美著称,此件文殊菩萨形态古典,样式简洁,菩萨之活力及优雅彰显,表现力突出,为早期合金铜造像艺术之佳作。
3.2022年10月24- 11月1日,昆明,第二届 西起东兴汉传造像特展。
佛面容长圆,高肉髻,眉目细长,宝珠形镂空火焰纹头光。着通肩式佛衣,左右双手放于膝头,结全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之上。其侧伴立二菩萨,菩萨发带高束,头戴宝冠,缯带自两边下垂,面容额长圆,神态端庄,上身袒露,下着衣裙,跣足立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左肩披巾下垂绕至下身,撘覆右腕。璎珞垂层华丽,迭压披巾。
在释迦前方端坐一供养人。此尊佛造像造型庄严大气,整体气势恢宏,为唐代佛像的典型样式。在铜鎏金的早期佛造像中,以独立件多为常见,像这种组合件能留存到现在的极少。与之类似的,有上博藏隋代铜阿弥陀佛三尊像,上博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还有一尊镇原县博物馆藏一佛二菩萨像。
第一眼见此尊北魏样式的力士像,我的脑海里直接闪现出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藏的那件北魏力士像。那件力士没有青州佛像的唯美微笑,没有唐代力士的刚猛有力,没有永宣宫廷的璀璨细致。但就在那龇牙怒目间,在那飘逸的衣带于紧握的拳头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那种张力与唯美。
整体微微像右侧身,头部右转微抬,嘴部张大,似在呐喊,但表情中却透露出淡淡的微笑。褒衣博带的衣着质感细腻,一袭轻衫随意洒出衣褶,衣纹线条流转如波,及其灵动,手足之间令人感受到一种温雅潇洒的气韵,正是风骨神秀的写照。北魏造像艺术在中国造像艺术史上具有辉煌的地位,是中国造像艺术史上辉耀的明星。北魏造像雕刻艺术家巧妙的结合本土与外来的艺术手段而结合,充分的表现了造像所呈现的面貌与精神内涵。
在这件力士的表现手法中即有真实的写照,又有夸张而增显造像雕塑本身特点的表现手段,这种表现手段无疑使此件力士形象具有超拔开拓的气韵。
力士五官的刻画精准而简练,四肢与躯体的比例准确与体量的概括而详实的刻画,由力士动态所展动的衣裙与飞动的飘带凌空轻曼,与力士的刚强筋腱的阳刚之美相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之生动传神之妙,可见造像者所具有的艺术禀赋与高妙入神的艺术造诣。把这尊北魏风格的力士造像的那种超拔豪迈的气韵在空间中虽为凝固的形式,而其韵律的动态却使观赏者随之昂扬。
公元 581 年,亦即开皇元年,杨坚篡夺北周帝位建立隋朝,并大力提倡佛教,开始修复七年前被周武帝下诏废弃的佛寺,因此各种佛教艺术得以继续发展。其佛像的头部特点为,头顶肉髻较北朝更为低矮平缓,两腮鼓起,五官清晰锐利,表情自然,眉眼依然是用刀细划,弯曲流畅,本拍品亦体现了这些特征。
魏晋南北朝整体可视为佛教艺术进入中原本土化的发展时期,北魏受到皇室信仰的影响,全国中土地区广泛施造佛像,无论金铜、彩绘、石雕等,皆细致精美。而进入隋代,石雕及营造石窟寺方面保存较多,金铜造像则相对罕有,保存也不容易,故本品为研究隋代金铜造像提供了标准。
此尊弥勒佛以全跏趺坐,较习见的善跏趺姿态更为稀少。作僧人打扮,身着袈裟,其顶有肉髻、法相祥和,加上长耳螺发、手有网缦,凡此种种皆为佛相。佛顶突起的肉髻,意味着证悟菩提后佛智圆满,因为仅见于佛祖,故被视为佛陀的身份标识。鎏金表面既与神祇地位相称,亦代表佛经中形容佛体焕发的身光。
整尊造像法相庄严,在早期鎏金铜像之中,其造型堪称敦硕,它呈现了自兜率天下世后,继释迦牟尼佛成为住世佛,并于人间净土翅头末城说法之弥勒佛。此像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但却巧将视线集中于佛陀宁谧慈悲的面容,及其结说法印的双手,韵致端庄,且念念分明,谆谆阐说智慧慈悲之法。通而观之,此作不愧为中国佛教雕像的巅峰之作。
参阅图三:香港佳士得,1998 年 4 月 26 日,编号 601,“晚隋鎏金铜佛坐像”,成交价 HKD 3,980,000。
这尊释迦说法像展现了典型的大理佛教艺术风格。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深受唐宋时期中原佛造像艺术的影响,同时因地理位置靠近东南亚,其造像风格也融合了南传佛教的艺术特色,形成独特的地方性风格。
面部塑造方面,大理佛像常呈现出温和而端庄的神态,面容略显圆润,五官比例柔和,双眼微闭或低垂,流露出慈悲与内敛的气质。这种面部塑造既继承了唐代造像的饱满圆润,又受宋代写实性雕刻风格的影响。
衣褶的处理上,大理佛像的衣纹贴体感较强,佛像上身层叠的衣褶刻画,有别于中原佛像的制作形式,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隐约流露出东南亚佛教艺术中注重衣纹动感的特点。这些特征使大理佛像兼具典雅与地域性特色。
大日如来,又名“毗卢遮那”,梵文为“遍一切处”,大乘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有三种不同的“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其中“法身”就是佛祖显法时出现的身,其形象就是大日如来佛;报身即证得绝对真理而获得佛果的身,其形象是卢舍那佛,应身即佛祖原来的生身,即释迦牟尼;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韵,吸收了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因此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了当时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
如来面形圆鼓,肉髻平缓;身着袒胸式长袍袈裟,衣褶以平行弧状水波纹表现,刻划自然流畅,且极具织物的质感。后背处有楔钮痕迹,推测原像应是有身光或头光的。尤其独特的是佛双臂高举过顶呈双环形,双拳拳心向上相抵,两手食指指向头顶正中相接呈灌顶之状。
佛陀赤足而立,双腿笔直,脚下是简约的方型弥须座。当时佛造像品种丰富,品相完好的传世作品却并不多见,被很多国内外公私立博物馆和藏家所青睐。比如与此尊立佛做同一手势的两尊:王世襄珍藏的鎏金佛坐像和英国Speelman收藏的铜鎏金佛坐像,都是同时期典型的佛造像作品。拍卖市场上,这一时期特有的此类“棍”式佛造像,也曾创下不俗的业绩。
参阅图二 :北京保利2015年秋季拍卖会7341号拍品,以839.5万成交。
参阅图三 :中国嘉德2018年春季拍卖会2647号拍品,以437万成交。
参阅图四:王世襄珍藏的鎏金佛坐像,中国嘉德2021秋季拍卖会,Lot5127,成交价230万人民币。JBO竞博首页